中國石化旗下14家駐滬企業本周發布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石化駐滬企業2020年上繳稅費近300億元,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奠定扎實基礎。此外,它們遵循綠色可持續發展路線,將“能源至凈,生活至美”品牌理念落到實處。
根據報告,中國石化旗下14家駐滬企業在新能源、新經濟、新材料發展上搶占前沿領域,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樣本,積累示范性經驗,在行業內創下多個新紀錄、實現多個新突破。
具體包括,上海石化碳纖維復合材料在2022北京冬奧火炬上實現應用突破。全國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獲得認證。高橋石化全國首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純氫氣生產示范裝置建成投用。上海石油累計消納BD100生物柴油4萬余噸 、加氫超200余噸。
報告稱,為保障能源供應,上海海洋石油局在東海先后發現兩個千億方儲量大氣田,在南海潿西鉆獲超千噸高產油流井,創中石化海域油氣勘探單井測試日產最高紀錄,亦為國內近十年來罕見的高產探井。
在全力保障油品供應上,上海石化擁有高標準車用、船用汽柴油、燃料油的生產能力,能滿足長三角地區的用油增長需求。其中,潤滑油華東公司推進天然酯絕緣油的研制開發,年內實現了天然酯絕緣油在國內電氣企業變壓器上的首次應用。銷售華東承擔長三角地區供應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產品責任。每年冬季來臨前,上海石油部署100余座加油站網點供應 -10號柴油,重點保障公共交通、郵政、環衛、特種車輛用油,保障城市有序運行,解決廣大貨車司機后顧之憂。
中國石化在滬企業始終將“能源至凈,生活至美”品牌理念落到實處,遵循綠色可持續發展路線。在引領綠色發展上,中石化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綠色成果”可圈可點:2007年至2020年,上海賽科累計投資近 3 億元人民幣,實施 22 個年節能量超千噸標準煤的節能技改項目,累計實現節能量 14.7 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 34 萬噸。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則聚焦石油資源高效利用、碳一資源清潔轉化和綠色催化合成技術,力爭實現重大綠色化工技術的創新。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相繼在動力電池、氫能利用、高性能纖維、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有力支撐了我國科技進步和綠色發展。
中國石化在滬企業還瞄準化工產品研發生產前沿方向,開拓進取,擦亮“中國制造”品牌。上海工程公司在煉化一體化污水處理、高鹽、高氮污水處理以及污水回用、液體零排放等方面均取得成果。去年9月,高橋石化建成全國首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純氫氣生產示范裝置,解決了燃料電池車用高品質氫氣的成本瓶頸。
中石化方面稱,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中國石化駐滬企業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傳承“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石油精神,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