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合肥最鮮明的底色
自2017年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來,合肥堅持科技創新“四個面向”,全力以赴貫徹落實科學中心實施方案,重大項目、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不斷突破,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全面啟動建設。目前,合肥獲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世界區域創新集群、全球科研城市中位次再次躍升。
合肥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也是與北京和上海并肩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年來在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城市能級上積極作為,不斷加大基礎研發和核心技術研發投入,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引領全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縮小與長三角兄弟省市的經濟發展差距,成效不斷顯現。
合肥創建了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建成了一批“航母級”科技創新平臺。國家實驗室實現首批掛牌,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著力打造“七大平臺”。深化與中科院合作,組建能源、健康、大環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科學裝置數量排名全國第一。如今,合肥依托這些“硬核實力”,一批“大國重器”成為維護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針”,一批領軍型科學家和頂尖創新團隊在合肥攻克各類“卡脖子”問題,墨子傳信、悟空探秘、熱核聚變、鐵基超導、九章計算等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
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合肥重視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緊緊抓住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關鍵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深化協同創新。合肥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深度挖掘大院大所大學“富礦”,與中科院、中科大、清華、北航、哈工大等高校院所共建26個協同創新平臺,同步組建市場化公司承接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加速走向“應用場”。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系統創新“城市生命線”技術,在合肥地下管網和橋梁率先應用示范,現已在國內50多個城市、海外10多個國家實現產業化應用。
支持企業創新。合肥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全市科技成果登記、技術合同交易、專利授權等創新指標中,企業占比達七成以上。累計獲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4家、工業設計中心8家,均居省會城市首位。創建46家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雙創特色載體、眾創空間、孵化器等載體,梯次培育縱貫種子期-瞪羚-獨角獸等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隊伍,累計培育3328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分別居省會城市第8位和第2位。
打造產業集群。合肥瞄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發力,每年組織實施科技攻關項目100項左右,組建產業技術聯盟26家。聚焦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12大重點產業,創新實施“鏈長制”,強化全鏈條布局,梯次培育3個國家級、7個省級、10個市級的戰新產業集群體系。圍繞量子科技成果,積極布局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支持相關技術產品在政務、教育等領域示范應用,加快產業化步伐。
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科技成果通過企業實現生產力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科技創新成果通過企業購買進行產業化轉化而實現,另一種是以企業為主體,在研發、生產過程中進行科技創新,直接在產業鏈中實現先進的生產力。深圳之所以成為國際知名的創新之都,就在于深圳的創新不是將技術推銷給企業實現生產力的轉化,而是直接在企業實現科技創新。深圳的“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來自于企業”,正是反映了深圳按照經濟規律組織創新,創新鏈與產業鏈達到了深度融合。所以企業科技創新主體的作用發揮如何,是科技創新收效顯著與否的關鍵所在。
合肥應用創新較之原始創新相對偏弱,企業創新能力可以借鑒深圳等地經驗,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戰新產業龍頭企業在戰新產業鏈中擔任著關鍵性角色,其技術創新能力更是至關重要。
合肥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聚焦“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等重點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有力地拉動了合肥經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成了合肥新的產業地標,彰顯了合肥“創新高地”的實力。隨著合肥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深入打造,合肥發展有望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