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22日,保險行業指數(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今年以來累計跌幅達到39.13%,已創出2009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面對新保單持續萎縮、投資端壓力加大等多重影響,險企正在“陣痛”中尋找新突破,多家券商機構預測2022年險企經營數據有望重拾增長態勢。
保險板塊持續震蕩
在2021年即將收官之際,A股保險板塊仍在底部持續震蕩。截至12月22日收盤,中國平安報50.18元/股,今年以來累計跌幅40.27%。此外,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今年以來累計跌幅分別為30.35%、26.36%、25.56%、20.38%。
回溯今年A股上市險企的業績整體表現可以發現,在今年一季度,受險企提前發起“開門紅”營銷和舊版重疾產品下架的影響,保險公司的新單和新業務價值均呈現兩位數增長。但進入二季度以來,受保險代理人隊伍清虛、客戶需求提前消耗和各地惠民保產品替代影響,險企相關經營數據增速明顯下滑。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新單原保費收入3402億元,同比下滑5.4%。新業務價值方面,前三季度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分別下滑17.8%、19.6%、25%和30%。申萬宏源預計,2021年全年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將下滑逾20%。
除了新業務價值下滑外,中信建投在研報中表示,從大環境來看,今年以來長端利率、權益市場的表現也對保險股估值產生了負面影響。
從資金動向來看,受市場對險企中長期新單增長信心不足的影響,公募基金持有保險股的倉位當前也處于歷史低位。來自申萬宏源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險股的主動偏股型基金重倉占比僅為0.2%。
積極尋找改革方向
在業績和股價雙重承壓的背景下,險企也在“陣痛”中積極尋找改革方向。
以中國平安為例,面對當前壽險改革存在的諸多挑戰,公司管理層表示,平安壽險正在借助科技與生態優勢,持續深化渠道與產品改革。在渠道端,平安壽險推動隊伍高質量轉型,分層精細化經營,逐步推廣1個“三好五星”評價標準、3層隊伍差異化經營及4大數字化工具,實現全方位賦能。在產品端,平安積極構建醫療健康生態,深度賦能產品改革,全面布局“保險+健康”“保險+養老”產品服務體系。
而中國人壽也在近年提出“重振國壽”戰略,不斷推動改革進程。中國人壽表示,公司將全力推進銷售隊伍向專業化、職業化轉型,加快提升與新客群相適配的專業經營能力,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持續構建數字保險生態,持續推進“大健康”“大養老”戰略,圍繞“產品+服務”,擴展升級多元化服務生態圈。
對于頭部險企近年來實施的諸多改革舉措,長江證券表示,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正在面臨重塑,從傳統的依托渠道向客戶要利潤模式,開始向全面為客戶服務、弱化渠道、向自身經營和客戶經營要利潤的模式轉變。
看好中長期發展潛力
雖然今年保險業的整體表現仍在底部徘徊,但展望未來,業內人士仍看好保險業中長期的發展潛力。
對于業界關心的壽險復蘇情況,國泰君安在研報中表示,壽險行業正值轉型陣痛期,預計2021年全年及2022年“開門紅”業績均將承壓。開源證券同樣預測,壽險方面,在低預期下尋找邊際改善最快的公司,受到壽險轉型所帶來的隊伍規模下降、產能增速較低以及產品結構導致的價值率下降影響,預計2022年各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同比仍將承壓。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壽險改革仍將經歷一番痛苦的磨底過程,但也有券商機構做出樂觀預測,指出壽險業務明年有望觸底反彈。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預測,明年三季度開始,險企可能會出現新單保費和營銷隊伍向上的拐點,全年新單保費收入有望呈現前低后平的特征。
國信證券在研報中預計,明年上半年大型壽險企業的新單保費收入將繼續下滑,但降幅有望減緩,二季度后有望重拾增長態勢。
中金公司預計,壽險新業務價值增速拐點有望出現在明年下半年,明年一季度之后可擇機布局。